|
|
|
|
|
|
|
|
|
|
2024年5月7日 星期二 本网站支持IPv6
新浪微博 数据平台 办公OA 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保险期刊 >> 2017年第08期
2017年上半年陕西财产险市场运行分析
字号:【

2017年上半年,陕西财险业整体保费规模较去年同期上升10个百分点,7成市场主体同比正增长。市场集中度略有下降,承保利润较去年下降13.08%。综合费用率与综合赔付率呈现“跷跷板”效应。责任险、意健险成为增长亮点。商车改革效果持续显现,表现为市场运行平稳向好、消费者普遍获益、保险覆盖面提高、行业竞争力提升、车险社会管理功能日益凸显等特点。但同时也出现车险费用率攀升、车险电网销渠道占比下降等现象。下半年,宏观经济将持续承受下行压力,行业经营审慎乐观。车险竞争强度将继续加大,经营处于盈亏平衡点的“紧平衡”成为常态。

一、上半年陕西财产险市场运行情况1

(一)行业整体业务保持平稳增长

2017年上半年,全省272财产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09.94亿元,同比增长10.93%。从险种来看,机车险累计保费收入84.71亿元,同比增长9.13%,占财产险总保费收入的77.05%。非车险业务整体保费收入25.24亿元,占比22.95%,其中企财险(4.94亿元)、农业险(4.25亿元)、责任险(3.80亿元)和短期健康险(3.68亿元)占比较大,分别为4.49%3.87%3.46%3.35%,和去年同期相比,工程险、责任险、保证险、货运险、农业险、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同比正增长,其中短期健康险同比增长最快,为81.40%,企财险、家财险和信用险同比负增长,其中信用险同比下降最多,为-8.10%

(二)行业经营情况态势良好

保费收入状况可以反映出陕西保险业的发展状况,也可以反映出我省的保险需求情况。从2015年上半年到2017年上半年,陕西省财产险保费收入呈逐渐递增的趋势,我省财产保险需求逐年增加。但伴随着工业生产稳中趋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及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蓄积乏力等因素影响,在经济运行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2017年上半年我省保费虽保持同比正增长,但同比增速由2015年上半年的12.51%下降至2017年上半年的10.93%,据此可以预测未来几年陕西省的财产保险发展呈稳中求进的态势(如图1)。

1

2017年上半年,全省27家财产险公司赔付支出累计50.24亿元,同比增长9.76%。从险种来看,机车险累计赔付支出41.01亿元,同比增长7.43%,占财产险总赔付支出的81.63%。非车险业务整体赔付支出9.23亿元,占比18.37%,其中短期健康险同比增长最快,为92.04%,信用险、保证险、短期意外险同比负增长。

(三)各公司业务发展差异明显

从业务增速看17家公司实现正增长,其中4家公司增速超过20%,分别为华泰财险(33.04%)、安诚财险(28.77%)、太平财险(28.19%)、阳光产险(25.89%),甚至超出行业增速2倍以上,推动市场不断向前发展;部分公司增速保持稳定但低于市场增速,另有8家公司出现负增长。从市场份额来看,人保财险(31.62%)和平安产险(24.50%)合计占比超过55%;大地保险、国寿财险、太保产险、永安保险和中华财险5家公司份额处于4%-6%之间,合计占比23.03%;太平财险、阳光产险等7家公司市场份额在1%-3%之间;其他13家公司份额不足1%,合计占比6.16%(如图2)。

陕西省财产险公司2017年上半年累计保费市场占比图

2

 

 

 

 

 


(四)各地区市场份额保持稳定

从增速上看,除宝鸡累计保费同比负增长外,其他各地市均为正增长,其中汉中、榆林、渭南、延安和安康保费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38.14%21.48%20.27%16.85%13.68%,咸阳和铜川维持在平均线左右,分别为10.86%9.99%;从占比情况来看,西安市累计保费占比近整体市场一半份额,达到49.21%。榆林市和咸阳市分别为9.41%8.46%,排名第二和第三。

    (五)各渠道发展情况

2017年上半年,财产险销售渠道保费收入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代理、直销、网电销和其他渠道,占比分别为57.78%15.29%11.61%7.66%。多数公司以代理渠道和直销渠道为主,27家公司中有20家公司开设了网销或电销渠道。

 (六)车险市场整体运行情况

2017年上半年,全省25[1]财产险公司机车险累计保费收入84.71亿元,同比增长9.13%。其中交强险保费收入23.22亿元,同比增长5.85%,占机车险保费收入的27.41%,商业险61.49亿元,同比增长10.42%,占机车险保费收入的72.59%。机车险累计赔付支出41.01亿元,同比增长7.43%,占财产险总赔付支出的81.63%,其中交强险赔付支出11.65亿元,同比增长12.27%,占机车险赔付支出的28.41%,商业险29.36亿元,同比下降5.63 %,占机车险赔付支出的71.59%

     (七)商业车险市场运行情况

20155月,陕西完成商业车险费改系统统一切换,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截至2017年上半年,我省商业车险费改运行两年有余,商业车险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主要特点:一是市场集中度较高。从公司看,人保财险(31.74%)、平安产险(27.60%)、太保产险(5.46%)、大地保险(4.86%)、国寿财险(4.80%)五家公司市场份额合计占到全省商车市场的四分之三。二是自主系数差异不大。全省自主核保系数平均值为86.11%、自主渠道系数使用均值为86.40%三是折扣率略有差异。全省商车整体折扣率为65.57%。其中,新车折扣率为77.14%,转保保单折扣率为62.88%,续保保单折扣率为60.38%四是转续保消费者保费大多下降。转续保客户中保费下降的比例为55.65%,保费上升的比例为15.70%

(八)保险服务社会能力提升

一是交通事故快处快赔中心继续在便民利民、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提升保险服务质量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2017年上半年全省各地市快处快赔中心共处理交通事故25697起,接待事故车50988辆。二是部分理赔指标有所改善,消费者权益得到保护。2017年上半年万元以下当期结案周期5.64天,较上年同期缩短0.1天;万元以上当期结案周期24.46天,较上年同期缩短1.05天。

二、当前市场需要关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传统的业务流程已经不再是零敲碎打的优化和改进,而需要在模式上的变化和突破。市场主体只有解决好现有问题、洞悉未来,在技术和专业性上下工夫,才能占领未来行业发展高地。

(一)产品难以个性化

财产保险业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一直以来饱受诟病,且似乎所有保险市场的症结都在一定程度与“同质化”有关联,如险企之间恶性竞争问题、保费虚高问题、保险服务消费者不满意问题等等。然而,就保险产品来说,同质化问题的解决难度较大,因此寻求产品个性化才是解决发展瓶颈所在。如同样是机动车商业保险,面对不同的个体,身体状态有所差别,性别、年龄、驾驶习惯等也有差别,如何解决不同个体风险差异问题是险企下一步在产品费率厘定上要突破的天花板所在。

(二)交易成本高

在传统财产保险经营中,中介费用一直居高不下。保守估计,个人代理人、兼业机构、专业机构损耗掉占保费20%以上。如何让保险产品有效到达消费者面前,是传统财产保险经营面临的最大问题。羊毛出在羊身上,高额的渠道费用最终由保险消费者来承担,险企利润也不断被蚕食。消费者的服务体验,企业的创新能力,技术改造能力等必然也随之不断下降。

(三)服务能力不足

一直以来,财产保险业发展不仅受制于险企自身业务经营能力、管理水平,而且发展理念、经营格局也受固有思维局限。而对于消费者来说,除了有行业服务能力提升的需求,还希望能够得到行业外更多的“一站式”服务。比如车险,消费者不仅希望在保险公司购买保险后,出险理赔服务能够方便、快捷,而且能够不需要繁琐的手续、不需要垫钱修车、东奔西走在修理厂、4S店、保险公司之间就完成出险事故的勘察、定损和汽车修理等服务。

(四)非理性竞争对市场正常秩序冲击较大

主要表现在:一是变相支付高额手续费。由于财产险险种存在较大的同质性,加之全省产险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差异化服务不明显,保险公司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理性竞争。二是保险中介运作不规范。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盈利的空间都紧紧维系在手续费上,因此,多数保险中介机构凭借其手中业务在市场中漫天要价,对市场的非理性竞争行为起着较为明显的推波助澜作用。

(五)保险中高级人才缺乏,一般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随着业务竞争的日益激烈,保险人才市场的竞争也日趋复杂。为巩固队伍,提升竞争力,各公司都在积极吸纳人才,但从运作实际来看,全省产险业保险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远不能适应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市场缺乏高学历、懂管理、重服务的高级管理人员,而个别公司招聘门槛过低,导致部分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的人员进入行业,对行业整体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三、2017年下半年市场发展趋势

市场中的潜在需求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为分散型业务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风险意识的增强必将进一步刺激保险需求。这一点,从近两年医疗责任险、旅行社责任险和诉讼财产保全保险等险种快速发展得到充分体现。不同行业之间愈加密切的横向联系客观上增强了对保险的需求。

(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

保险是现代金融的重要支柱之一,保险市场的稳定与健康直接关系金融安全乃至地方稳定。近一段时间,中国保监会陆续出台了“1+4”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当前保险市场“强监管、治乱象、补短板、防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的各项任务和要求。严管之下,各市场经营主体必须意识到以往激进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回归保障、主动转型。

(二)互联网思维与财产保险深度融合

“互联网+”的本质是互联网思维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跨界融合,是利用互联网思维来改变现有企业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范式变革,是影响所有企业价值链系统性商业思维,互联网思维与财产保险的深度融合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一是从客户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转变。优先用户量,形成平台流量,可尝试用多种形式吸引用户量,利用用户规模效应谋求盈利。二是以大数据思维推动全流程数字化理赔。创新“互联网+保险理赔”,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获取数据、解构数据、重构数据,推动全流程数字化理赔,完成跨部门间的数据连接,在线数据资料调取和分析,实现与各种相关性机构甚至是社会经济各方面无缝连接,让保险成为整个社会风险管理中心枢纽。三是以提供解决方案为主的保险理赔。保险消费者出险后最迫切的不一定是赔款,而是保险机构提供的资源与服务。例如,驾驶车辆撞人出险后,用户最需要的为伤者提供适合的诊疗方案,为车辆提供优质的维修方案,用户希望保险机构能帮助处理问题,减少被保险人成本。推动以提供解决方案为主的理赔模式需要整合资源,通过业务合作或者直接提供服务等形式,不断向外延伸,为构建基于保险理赔的商业生态圈打下基础。四是构建互联网保险商业生态圈。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以车险为例,汽车保险经营仍局限于传统模式,创新能力低、效率低、业务管控能力低、盈利模式低级,经营过程中的价值创造能力低;汽车保险的服务水平仍较低;汽车保险与汽车产业链互动严重不足的现象。汽车保险游离于商业生态之外,也就很难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而互联网思维与保险的深度融合,可以为保险机构带来新的盈利点,探索保险行业的新“蓝海”。

(三)提升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

2017年,提升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将成为下一阶段财产险领域发展的关键。通过产品与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升财产保险的渗透率,拓宽灾害损失补偿渠道,提高保险对灾害损失的补偿比例,从而更好地发挥经济补偿的功能,分散和转移实体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在提升财产险领域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方面,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保监会陆续下发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相关文件,明确提出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渠道,促进保险业持续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下半年,通过改革创新方式尽快将文件精神落地,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注重风险控制,新领域隐含新风险,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市场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要高度重视风险措施安排,维护保险资金安全稳健运行。另一方面要坚持市场化和商业化原则,无论是传统投资还是项目融资,都要做好可行研究,坚持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确保保险资产保值增值,力求实现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双丰收。

(四)保险中介将加速转型细分领域

2017年上半年以来,保监会多次下发监管文件,直指市场乱象,防范行业风险,这不仅对保险公司产生重要影响,对保险中介机构亦是如此。在保监会印发的《关于2017年继续开展打击损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亮剑行动”的通知》(保监消保〔2017133号)中,提及“在规范保险公司销售行为的基础上,将违规销售行为的检查对象延伸至银行类兼业代理机构,规范中介渠道的保险销售业务。”事实上,这是“发挥延伸联动检查作用”的明确信号。即一旦从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发现违法违规线索,必须双向延伸检查,双查双罚、互不偏颇。除监管因素外,互联网对保险中介的冲击始终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保险公司可以依托互联网开展直销业务,积累用户数据,减弱了保险中介的重要性。在这一背景下,保险中介需要加速转型,通过细分领域竞争、跨界整合、下沉三四线城市,以及建立自己的科技平台来应对互联网的冲击,这也意味着行业的整合、洗牌在所难免。

(五)商业车险二次费改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201769日,保监会下发《关于商业车险费率调整及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保监产险〔2017145号),商车二次费改大幕正式拉开,这无疑对中小财险公司构成更严峻的竞争压力。由于商车二次费改会进一步带来费率下调,优质客户(特别是无出险车主)将更加青睐费率更低、服务更好的财险公司。相比而言,大型财险公司基于规模效应可以进一步摊薄运营成本,给这些优质客户提供更低车险费率与优质服务,无形间倒逼中小型财险公司在产品定价上不得不向大型保险公司靠拢,服务环节则需要做出自身特色,才能形成独特、必要的获客能力。然而,如何在降低车险费率、充分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同时,避免价格战恶性循环,在有效控制成本同时提升服务品质,对中小财险公司而言,无疑是一道难度不小甚至是生死攸关的命题。解题的关键,就是厘清商车费改对中小财险公司带来的成本收益账。其实,商车费改不是让中小财险公司一味低价、高费用获客争夺市场,而是通过精准定价与客户遴选持续降低赔付率与经营成本,从而挤出更多资源提升服务品质,构建差异化的业务发展模式。

 四、针对性建议及措施

(一)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实现保险业的均衡发展

未来保险业的发展趋势是做大、做强。陕西产险市场近两年业务稳定增长为保险“做大”奠定一定基础,但发展中暴露出来的经营管理粗放,风险管控能力不强,承保质量不高,赔付率攀升等问题己经对“做强”构成了一定威胁。因此,在今后发展中,各主体应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由规模优先向效益优先转变,由“跑马圈地”式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向“精耕细作”型的精细化运营模式转变,由追求较高的增长速度向保证较高的增长质量转变。

(二)处理好发展和调整的关系,实现保险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在车险费率市场化、承保风险责任扩大化和市场竞争复杂化的多重影响下,车险的经营成本不断增加,己经进入微利时代。相比而言,非车险业务以其保险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巨大,效益水平稳定,发展前景较好等优势,能够有效弥补车险业务的不足。因此,要保持保险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业务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非车险业务。

(三)处理好市场需求与保险供给之间的关系,实现保险需求与业务发展的逐步匹配

保险供给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包括保险产品的开发、销售以及提供的各项服务等多方面。保险供给只有同经济发展带来的保险需求相匹配,才能保持业务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此,保险公司要积极主动地进行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以及内部运营机制的创新;要认真实践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深入市场,细分客户、细分产品、细分区域;要进一步增强对市场的预见能力和反应能力,以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始终如一的诚信形象和超前优质的服务不断满足保险需求。

(四)处理好保险公司与中介机构之间的关系,实现保险销售的全方位和多渠道

首先,要处理好保险主体与专业保险中介机构的关系。保险代理公司对保险公司的直销模式形成较大挑战,而保险经纪公司以其可为大型企业集团量身定做合适的保险方案和拥有较为专业的保险人才等优势,使各家公司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因此,保险公司要尽快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与专业中介机构通力合作,实现共赢。第二,要处理好保险与银行、邮政等兼业代理机构的合作关系。保险公司要及时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银行、邮政与保险在服务、技术与产品方面的紧密融合;三方应当相互协作,加强引导,建立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抓好销售管理,防止出现管理缺位,防止误导行为产生;做好售后服务,提升银邮保险机构的信誉。

(五)处理好市场化运作与政府监管之间的关系,实现市场的良性发展

市场化运作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保险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一方面,市场各主体要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和规律拓展业务,公司发展靠的是实力,比的是产品、人才和服务,依赖行政干预发展业务的做法必将逐渐淡出市场。另一方面,市场化运作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的恶性竞争要求政府监管应同步跟迸,确保市场的良性发展。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创造一个健康有序规范的保险市场。

 

注:

1.本文中除标注数据外,其他数据源于各会员单位,各会员单位对其提供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2.本文中所涉及的保险公司均为陕西省保险行业协会会员单位。



1 除特殊说明外,数据来源于陕西省保险行业协会和中保信车险平台。

2 由于中意财险20176月下旬入会,故未收集上半年数据。

[1] 中国信保和三星财险因未开展车险业务,因此无车险数据。

相关链接
地址:西安市南二环路西段21号华融国际商务大厦A座10层E区 邮编:710061 电话:(029)85561821
版权所有: 陕西省保险行业协会 Copyright(c)2007-2022 陕ICP备2022001768号 本网站支持IPv6